搜索
导航

季氏将伐颛臾,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,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孔子曰:“求,无乃尔是过与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?”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”孔子曰:“求,周任有言曰:‘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且尔言过矣,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,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”孔子曰:“求,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。丘也闻,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,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,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4:03:18
论语·季氏篇·第一章(论语16.1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季氏将伐颛臾①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②,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"孔子曰:“求!无乃尔是过与③?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何以伐为⑤?''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"孔子曰:“求!周任有言曰⑥。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'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⑦?且尔言过矣。虎兕出于柙⑧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"

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⑨。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"孔子曰:“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(10)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夫如是,故远人不服,则修文德以来之。既来之,则安之。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,远人不服,而不能来也:邦分崩离析,而不能守也;而谋动干戈于邦内。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(11)。”

注音

shìjiāngzhuānrǎnyǒujiànkǒngyuē:“shìjiāngyǒushìzhuān。”kǒngyuē:“qiúnǎiěrshìguò?zhuānzhěxiānwángwéidōngméngzhǔqiězàibāngzhīzhōngshìshèzhīchénwéi?”rǎnyǒuyuē:“zhīèrchénzhějiē。”kǒngyuē:“qiúzhōurènyǒuyányuē:‘chénjiùliènéngzhězhǐ。’wēiérchídiānérjiāngyānyòngxiàng?qiěěryánguòchūxiáguīhuǐzhōngshìshéizhīguò?”rǎnyǒuyuē:“jīnzhuānérjìnjīnhòushìwéisūnyōu。”kǒngyuē:“qiújūnshěyuēzhīérwèizhīqiūwényǒuguóyǒujiāzhěhuànguǎérhuànjūnhuànpínérhuànāngàijūnpínguǎānqīngshìyuǎnrénxiūwénláizhīláizhīānzhījīnyóuqiú xiàngyuǎnrénérnéngláibāngfēnbēngérnéngshǒuérmóudònggānbāngnèikǒngsūnzhīyōuzàizhuānérzàixiāoqiángzhīnèi。”

注释

①颛(zhuān)臾(yú).鲁国的附属国,在今山东省费县西。

②见于:被接见。

③无乃:岂不是。尔是过:责备你。“过"用作动词,表示责备。“是"用于颠倒动宾之间,无义。

④东蒙主:东蒙,蒙山。主,主持祭祀的人。

⑤为:用于句末的语气词。这里表诘问语气

⑥周任:人名,周代史官。

⑦相(xiàng):搀扶盲人的人叫相,这里是辅助的意思。

⑧兕(sì):雌性犀牛。

⑨费(bì):季氏的采邑。今山东费县,现普遍读fèi。

⑩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:当作“不患贫而患不均,不患寡而患不安”。据俞樾《群经平议》。

⑪萧墙:照壁屏风,指宫廷之内。

翻译

季氏准备攻打颛臾。冉有、子路去拜见孔子,说:“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?颛臾,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,而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,是国家的臣属,为什么要攻打它呢?”冉有说:“季孙大夫想去攻打,我们两人都不同意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周任说过:‘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担任职务,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干。’盲人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,跌倒了不去搀扶,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?而且你的话说错了。老虎、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,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,是谁的过错呢?”冉有说:“现在颛臾,城墙坚固,而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。现在不攻占它,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祸患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。我听说,对于诸侯和大夫,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;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。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,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,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。像这样做,远方的人还不归服,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。他们来归服了,就让他们安心生活。现在,仲由和冉求你们辅佐季孙,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;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;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。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。”

评析

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。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、国内的问题,而希望采用礼、义、仁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,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。此外,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“不患贫而患不均,不患寡而患不安”。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:“均,谓各得其分;安,谓上下相安。”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,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。就今天而言,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,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,这是应该指出的。

解读

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,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子路展开辩论,他不仅直截了当地揭穿了冉有的狡辩,还提出了治国应该遵循的三个重要原则,那就是“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”。掌权的人只有做到这三点,国家才会长治久安,人民才能安居乐业。

孔子说:“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”这句话牵涉到三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是财富分配,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和睦,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。孔子告诫统治者,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从这些层面入手,解决了这三个问题,国家自然就治理好了。

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——分配。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,都要从事某种劳动,维持自己的生存。也正是这些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,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。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,自然都有权利享受社会财富。因而,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应该是均。均不是说平均分配,而是指均衡,既要多劳多得,也要照顾到贫病孤寡。人人生活都有保障,这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“均无贫”。但是,在孔子所在的时代,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有一大半要上缴,上层统治者不劳而获还是当时社会的常态。这就导致了人和人之间在财富占有上的巨大差异,这种结果的长期存在,必将引起付出实际劳动的人们的不满,从而引发社会动荡。回顾历史,有很多朝代因为严重贫富分化而崩溃。因此,孔子所说的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不怕财富少,就怕分配不合理。所以,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举足轻重的大问题。

第二个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和睦。我们知道,人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,以人力为主的古代更是如此。因而,人口多少就成了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。在孔子时代,由于社会动荡,连年征战,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,各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很困难。孔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,他退而求其次,说社会环境如此,国家人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但是,如果全国上下能齐心协力,心往一块儿想,劲往一块儿使,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,就能战胜人少的缺陷。有的国家虽然人多,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,人们各怀心事,甚至还互相攻讦,这种内耗必定使整个国家成为一盘散沙,毫无凝聚力。这样的国家不仅无法强大起来,还会随着内部争斗的加剧而迅速瓦解。认识到了这一点,统治者就要注意做到“和无寡”,不论人多人少,都要上下和睦,只要大家同心同德,就不会觉得人少。

第三个问题是社会秩序。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。如果社会混乱,官贪吏暴,贼盗横行,百姓又怎么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呢?社会无序不仅使人民遭殃,生命和财产统统得不到保障,而且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,还会危及国家政权。历史上,因为统治阶级无道,使社会陷入混乱,最终被新力量推翻的情况不可胜数,比如东汉和西晋。因而,维护社会秩序是统治者的重要任务之一。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详尽的法律制度,用法律约束君臣的行为。如果上层都能遵纪守法,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良性发展,社会秩序就会非常稳定。在这样的社会中,人们就能够安居乐业,幸福生活,而国家政权也会因此而更加巩固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安无倾”。

只有做到了“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”这三点,国家才能稳定发展,走向强盛。治理国家如此,管理一个企业也如此,这三点对任何组织的管理来说都具有指导意义,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。

修改时间:2023-02-15 09:06:42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js/132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