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导航

论语网 > 论语二十篇 > 子罕篇 > 第二十八章

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3:24:07
论语·子罕篇·第二十八章(论语9.28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子曰.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。”

注音

yuē:“suìhánránhòuzhīsōngbǎizhīhòudiāo。”

注释

①凋:凋零。

翻译

孔子说:“到了寒冷的季节,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。”  

评析

孔子认为,人是要有骨气的。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,他就像松柏那样,不会随波逐流,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。孔子的话,语言简洁,寓意深刻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

解读

孔子以松柏不凋来比喻一个人品格志向坚定不移,经得住考验。后人遂以“松柏之志”代指坚贞不移的志节。

在中国历史上,汉代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松柏之志的人。公元前101年,匈奴的新任首领决定与汉朝求和,把被扣留的汉人送回国。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好意,特派41岁的苏武护送被扣留的匈奴人回国,并且带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匈奴的新王。苏武和他的百人代表团完成了使命。然而在归途中,他的副使张胜因为共谋劫持匈奴太后,东窗事发,结果连累苏武被抓,被带到匈奴王面前问罪。

由于匈奴王对苏武有着深刻的印象,许诺如果苏武肯投降,他愿意原谅苏武。苏武不仅没接受匈奴王的好意,反而解释说:“我自己虽然没有牵涉到劫持阴谋,可是,我应该对副使的行为负责,因为我的原因使汉朝皇帝丢了脸,我也无脸回国了。”苏武一面说,一面就拔剑自杀。

但苏武自杀未遂,只是把自己弄伤了,经过匈奴医生的医治,终于痊愈。不过匈奴王对苏武的印象更好了,就叫他的亲近大臣卫律再去劝苏武投降。

卫律先以死作威胁,迫使张胜投降,但此法对苏武却无可奈何。卫律接着又以荣华富贵作利诱,也被苏武拒绝了。

匈奴王以为让苏武吃尽苦头,会改变他的主意,就把他关进地牢,断食断水。苏武又饥又渴,只好以冰雪充饥解渴,但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。匈奴王大怒,命令把苏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贝加尔湖畔牧羊,并宣布除非公羊生小羊,否则苏武一生不能离开贝加尔湖。

面对冰天雪地的荒野,苏武还是没有丝毫改变。

后来,匈奴王派遣早先投降的汉朝官员李陵去劝苏武投降。李陵告诉苏武,他的两个兄弟在执行公务时自杀,他的母亲年老也死了,他的妻子显然已经改嫁,儿子好像也失踪了,回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。

但苏武告诉李陵的却是,如果一定要他投降,他将立刻自杀。李陵劝降不成,只好离去,但是,他却对苏武的正义行为,更为钦佩。

19年以后,当初下命令囚禁苏武的匈奴单于已去世,汉朝这边,汉武帝也已去世,新单于与汉朝实行新的友好政策。苏武终于得到匈奴新王的允许,准许回国。此时的苏武,头发已经全白,而他的代表团团员,死的死,降的降,陪他归乡仅9人而已。

在匈奴期间,苏武大可以选择荣华富贵,投靠敌国,但是他却宁可死,宁可吃尽千辛万苦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志向。不惜以大好壮年时光,牧羊荒野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在朋友同僚纷纷易节之后,才更显出苏武的松柏之姿,成就了一段流芳百世的佳话。

要想看日出的人,必须守到拂晓,苏武就是一个能够坚守到拂晓的人,所以他取得了人生的完胜。真正的成功是需要时间的,而恒心和坚贞就是能帮助人们取得最终成功的一种伟大的优点。这个道理不但对我们个人适用,对一项伟大的事业,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适用。我们看中国历史,有一个规律——每一个朝代真正的安定,都要开国以来百年的根基才行。从近代史来说,就看清朝,从清军入关,经过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百年来的努力,才开始有真正的安定。像“春满乾坤福满门”描写当时国家、社会的安定现象,实在也是得来不易。再回溯上去看明、宋、唐,甚至汉,都是如此。每个朝代开始,社会在大变乱之后,真正过安定生活走上轨道,大体上都要百年的时间。当然恢复很容易,长治久安比较难。

在对待自我成功这个问题上也是同理,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,给自己成功的时间,要一步一步来,不要着急。只有经得起考验,耐得住寂寞,方有转机之日。

修改时间:2023-02-08 23:26:33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zh/369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