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导航

哀公问于有若曰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对曰:“盍彻乎?”曰:“二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对曰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

发布:2022-07-30 14:31:37
论语·颜渊篇·第九章(论语12.9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哀公问于有若曰:“年饥,用不足,如之何?”有若对曰:“盍彻乎(1)?”曰:“二(2),吾犹不足,如之何其彻也?”对曰:“百姓足,君孰与(3)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

注音

āigōngwènyǒuruòyuē:“niányòngzhī?”yǒuruòduìyuē:“chè?”yuē:“èryóuzhīchè?”duìyuē:“bǎixìngjūnshú?bǎixìngjūnshú?”

注释

(1)盍彻乎:盍,何不。彻,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。旧注曰:“什一而税谓之彻。”

(2)二:抽取十分之二的税。

(3)孰与:与谁,同谁。

翻译

鲁哀公问有若说:“年成歉收,国家备用不足,怎么办呢?”有若回答说:“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?”哀公说:“十分抽二,尚且不够用,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?”有若回答说:“如果百姓用度足,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?如果百姓用度不足,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?”

评析

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,其核心是“富民”思想。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,即使如此,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。这里,有若的观点是,削减田税的税率,改行“彻税”即什一税率,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。只要百姓富足了,国家就不可能贫穷。反之,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,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,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。这种以“富民”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。  

解读

在这里,有若阐述了“关心人民疾苦”的思想,提出身为统治者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。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,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才可能得到满足。这是孔子“仁政”思想的一个侧面。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,在现代仍旧有其指导意义。

现代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君民关系,但有着与之相似的关系,比如商业组织和企业。一个企业之所以诞生,是因为人类想创造更多的物质价值、创造更美好的生活。所以,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,他要通过赢利实现利益;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说,他要通过付出劳动、智慧换取报酬。一个无法赢利的企业,是没有存在价值的;一个不能给员工物质回报的企业,是没有人愿意为它付出劳动和智慧的,这样的企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
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并立于不败之地,必须要有资本、有技术,最重要的是有人。这里的人既包括专业人才,也包括一般员工。任何利润都是人创造出来的,没有人,利润不会凭空产生。因而,办企业的首先要有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为员工提供可以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平台,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。
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。通过正当手段为自己谋求利益没有什么可耻的。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,那么我们付出劳动首先就是要获取物质利益,使自己生活下去。这样就可以理解了,大多数企业员工最基本的理想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的,否则他们为什么要工作呢?如果企业忽视了员工的物质利益,那么只可能有两个结果,一是员工不再为你做事情,二是员工不再好好做事情。

现代社会,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。各个企业都为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各显其能,但是最基本、最有效果的方法是关心员工的利益。积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,不仅能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,增强凝聚力,还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,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。给员工以低物质利益,低福利待遇,以此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,增加企业的收入,那么这个企业将很难吸引人才加入,不仅如此,还有可能造成原有人才的流失。须知:一个不讲求回报、忽视员工利益的企业,是注定无法生存的;一个不愿与员工分享生产果实的企业,是注定做不大、走不远的。

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关注员工的利益,除了我们所说的工资这种直接的物质回报之外,还包括一些福利待遇,比如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等;以及精神上的满足,比如休假、晋升的机会等。只有能为员工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创造条件的企业领导者,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,才能带领企业和员工,沿着成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。

修改时间:2023-02-11 10:58:36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yyp/242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