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导航

论语网 > 论语二十篇 > 雍也篇 > 第二十九章
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3:55:50
论语·雍也篇·第二十九章(论语6.29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子曰:“中庸(1)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(2)久矣。”

注音

yuē:“zhōngyōngzhīwéizhì!mínxiǎnjiǔ。”

注释

(1)中庸:中,谓之无过无不及。庸,平常。

(2)鲜(xiǎn):少。

翻译

孔子说:“中庸作为一种道德,该是最高等的了!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。”

评析

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,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,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。《论语》中提及“中庸”一词,仅此一条。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,也是一种德行,而且是最高的德行。宋儒说,不偏不倚谓之中,平常谓庸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。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,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,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。中庸又称为“中行”,中行是说,人的气质、作风、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,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,互相补充。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。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,这种状态是相对的、暂时的。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,并概括为“中庸”,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,讲调和,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,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。

解读

“中庸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。但在《论语》中,却仅此一处提及。从孔子称“中庸”为至德,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。中庸属于哲学范畴,也是道德行为的高度适度状态,是最高的德行。宋儒说,不偏不倚,选择行为之恰到好处,谓之中;就日常生活之长期坚持,谓之庸。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、平常的道理。中庸又被理解为“中道”,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,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。中庸又称为“中行”,中行是说,人的气质、作风、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,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,互相补充。

修改时间:2023-02-05 23:05:59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yy/315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