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导航

论语网 > 论语二十篇 > 宪问篇 > 第三十二章

微生亩谓孔子曰:“丘何为是栖栖者与?无乃为佞乎?”孔子曰: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5:09:59
论语·宪问篇·第三十二章(论语14.32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微生亩谓孔子曰①:“丘何为是栖栖者与②?无乃为佞乎③?”孔子曰:“非敢为佞也,疾固也④。”

注音

wēishēngwèikǒngyuē:“qiūwéishìzhě?nǎiwéinìng?”kǒngyuē:“fēigǎnwéinìng。”

注释

①微生亩:姓微生'名亩,隐君子。

②是:副词,当“如此"解。栖栖(xī):不安定的样子。

③佞:花言巧语。

④疾:痛恨,讨厌。固:顽固不化。

翻译

微生亩对孔子说:“您为什么如此奔波忙碌呢?不是为了显示您的才辩吧?”孔子说:“我不敢显示我有才辩,只是讨厌那种顽固不化的人。”

解读

这里提到的微生亩是一个隐士,他不是一个普通人。生逢乱世,见自己的才能得不到重视,他便选择了避世而居。在他看来,那是一个不可为的时代,做什么都不能改变这个乱世,因而不如退而求其次,管好自己。孔子不顾社会现实的做法,在微生亩看来是不合时宜的。因而他讥讽孔子说:“在这乱世中,你还奔忙什么呢?你如此奔忙又是为了谁呢?谁能接受你那套主张呢?看你终日凄凄惶惶,四处碰壁不说,忍饥挨饿还不知悔改,你恐怕别人不知道你孔丘有辩才吗?”孔子答复他说:“我不是夸示自己的辩才,只是觉得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太可气了。”

我们知道,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,为实现理想四处奔走,他周游列国,宣传他的思想,但是却屡屡碰壁,饱受困厄。尽管一直不被周围的人理解,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,而是忍受着周围人的非议,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。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,是一种宝贵的财富,应当为后世所继承。这种执着理想、坚守信念的精神,是每个时代的成功者必备的素质。要知道,世界会因我们的坚持而改变。

传说太行、王屋两座大山,原本坐落在冀州之南,黄河之北,这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,高达七八千丈。北山脚下住着一个名叫愚公的人,年纪都快90岁了,他的家门正对着大山,出来进去很不方便。于是他就召集全家人,说:“你们看咱们对着大山,每天出来进去的要走很多冤枉路,我建议我们一起挖平这座险峻的大山,门口的路能一直通到豫州南部,汉水南岸,这不是更好吗?”家人们听了纷纷表示赞同。这时,愚公的妻子质疑道:“你年纪那么大了,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推不平,更别说太行、王屋这两座巨大的山了。再说了,挖下来的石头土块搁哪儿去呢?”众人说:“可以把石头土块扔到渤海边儿上去。”于是,愚公就率领着儿孙上山凿石挖土,再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儿上。从冬初到夏末,才能往返一次。河湾上有个老头叫智叟,他对愚公一家的作为非常不解,讥讽他道:“你简直是太愚蠢了!你这么大年纪了,还能再活多久,你想搬山,这不是痴心妄想吗?”愚公叹了口气说:“你真是顽固啊!我虽然年纪大了,但是我死后还有儿子,儿子还能生孙子,孙子也会继续结婚生子,子子孙孙无穷无尽,可是山就在那里,是不会变高变大的,我还怕挖不平它吗?”智叟无话可说了。两座山的山神怕愚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,真把山给挖没了,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。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,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背走了,一座放在朔方东边,一座放在雍州南边。

在故事中,愚公的理想就是挖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,他的这种行为肯定不被人理解,甚至会遭到非议。比如,智叟就对其冷嘲热讽,甚至愚公的妻子都给他泼冷水。如果意志不坚定,很可能就会放弃搬山的理想,但他不为所动,就算世人都对他的行为不解,他依然坚持。正是靠这种精神,他最终改变了世界。

每个人都有理想,追求理想的过程中,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。这些困难,不仅包括现实中客观条件的阻碍,还包括来自身边人的压力。他们往往会质疑我们的能力,甚至说我们是异想天开,有时,就算是很亲近的人也可能会这样做。但是,如果我们认定这个理想是值得付出一生为之奋斗的,那么就不要在意周围的人说了什么,要盯住目标,顶住压力,做自己该做的事情。如果对别人的想法、别人的打击太在意的话,那么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恐怕会裹足不前,理想也会因此而搁浅。

修改时间:2023-11-11 17:27:19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xwp/425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