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导航

或问子产,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问子西,曰:“彼哉,彼哉!”问管仲,曰:“人也。夺伯氏骈邑三百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

发布:2022-07-30 14:30:34
论语·宪问篇·第九章(论语14.9)
(原文朗读)

原文

或问子产,子曰:“惠人也。”问子西①,曰.“彼哉!彼哉②!”问管仲,曰:“人也。夺伯氏骈邑三百③,饭疏食,没齿无怨言。”

注音

huòwènzichǎnyuē:“huìrén。”wènzi西yuē:“zāizāi!”wènguǎnzhòngyuē:“rénduóshìpiánsānbǎifànshūshí齿chǐyuànyán。”

注释

①子西:楚国的令尹,名申,字子西。一说为郑国大夫。

②彼哉!彼哉:他呀!他呀!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。

③伯氏:齐国的大夫。骈邑:齐国的地方。

翻译

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。孔子说:“是宽厚慈惠的人。”

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。孔子说:“他呀!他呀!”

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。孔子说:“他是个人才。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,使伯氏只能吃粗粮,却至死没有怨言。”

解读

在这里,孔子通过对子产、子西及管仲的政绩分别进行评价。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孔子对他们的评价,着眼点在于做人。也就是说,孔子认为,做任何事都要把做人放在首位。

孔子对子产和管仲的评价都非常肯定,充满赞许;但对楚国令尹子西,孔子似乎有些不满。“他呀,他呀”,言下之意是他做得不好,不说也罢。孔子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慨叹,是因为子西做人有问题。当年,孔子周游列国,宣传他的治国方略,到了楚国,楚昭王对孔子非常感兴趣,想重用孔子。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,他准备了赏赐孔子七百里封地。

子西听说之后,怕孔子取而代之,就对楚昭王说了一大堆话。他的中心意思就一个,那就是,孔子门下弟子三千,不乏德才兼备者。要是孔子得到了七百里封地,恐怕他会立即自立为王,带着他的弟子们造起反来。楚昭王听信谗言,对封赏孔子的事便不再提。孔子知道后,只好离开楚国。通过这件事,孔子觉得子西这个人做人不高明。

孔子对管仲的为人无比称道,认为管仲做人做得很好。给他这样高的评价,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政治家,他做了大官,官位显赫并不能等价于做人成功,真正做到能称为一个“人”了,这才算了不起。他当政期间,把齐国的另一个大夫伯氏家的三百里良田没收了,导致伯氏一家穷困潦倒,但因为他德行高尚,处事公平,说话做事都讲原则,因此赢得朝廷内外的信服。伯氏一家一直到死,都对管仲的做法毫无怨恨。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,的确是很了不起的。

无论做官、做事情,还是做学问,都要以做人为基础。古往今来,有多少人因为做不好“人”而身败名裂的。庄子一生淡泊名利,崇尚个人修为,主张清静无为。但他才华横溢,楚王曾多次邀请他出仕,但都被他拒绝了。他的朋友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,庄子去拜访他。有人就告诉惠施说:“庄子到了梁国,是想取代你做宰相呀。”于是惠施就担心起来,下令派出人马在梁国都城搜捕庄子,以免庄子得到梁王的赏识。庄子得知了这件事,非常生气,前去见惠施,说:“我听说南方有一种鸟,叫鹓。它们从南海飞到北海,路途漫漫,但是途中再累,不遇到梧桐树也不休息。再渴再饿,不遇到竹子的果实也不吃,不遇到甜美的泉水也不喝。有一只猫头鹰捡到一只腐烂的臭老鼠,恰好鹓从它面前飞过,猫头鹰以为鹓是来和它抢夺死老鼠的,就仰着头,发出‘哧哧’的警告声。现在你也想来警告我不要觊觎吗?”看了这则寓言故事,我们不得不说惠施做人很失败。

孔子的思想强调的就是修己治人,而且他把修己放在一切工作的前面,认为只有做好了自己,才有能力去做别的事。儒学强调,做人要正直,道德清白,精神高尚,行为坦荡。讲仁慈、讲友爱,始终不忘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。只有做到这些,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,自己的人生也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。如果做人都做不好,其他事情也就别提了。

【名家品论语

孔子称赞子产,赞扬子产不毁乡校(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)。子产宣称“天道远,人道迩”,孔子主张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”;孔子重礼,子产亦说过“夫礼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”(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)。孔子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和子产一致的。近年以来,许多人都承认子产是进步的政治家,却认为孔子是守旧派,这是不公允的。

——张岱年《孔子与中国文化》

修改时间:2023-02-13 15:05:26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http://www.lunyu8.cn/2/xwp/402.html

论语网 - 国学经典《论语》阅读平台